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主观题]

阅读下列三段材料,按要求完成任务。 材料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制取氧气的内容

阅读下列三段材料,按要求完成任务。

材料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制取氧气的内容标准:初步学习氧气的实验室制取方法。

材料二教科书的知识结构体系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空气

课题2氧气

课题3制取氧气

实验活动l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

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

第九单元溶液

第十单元酸和碱

第十一单元盐化肥

第十二单元化学与生活

材料三某版本教科书“制取氧气”所呈现的部分内容:

课题3制取氧气

在实验室里.常采用加热高锰酸钾、分解过氧化氢或加热氯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

【实验2—5】

把少量高锰酸钾装入试管中,并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用带有导管的塞子塞紧试管。

(1)加热试管,用排水法收集一瓶氧气(如图2—14)。

(2)把带有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阅读下列三段材料,按要求完成任务。 材料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制取氧气的内容

高锰酸钾是一种暗紫色的固体,它受热时,分解出氧气,同时还有锰酸钾和二氧化锰生成:

阅读下列三段材料,按要求完成任务。 材料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制取氧气的内容

除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外.在实验室里还常常用分解过氧化氢的方法制取氧气。过氧化氢溶液在常温下可以分解放出氧气.但是在利用过氧化氢分解制取氧气时,通常还要放入少量二氧化锰.这是为什么呢?

【探究】

分解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反应中二氧化锰的作用

1.实验

(1)在试管中加入5 ml 5%过氧化氢溶液,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现象。

(2)向上述试管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现象(如图2一15)。

(3)待上述试管中没有现象发生时,重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并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现象。待试管中又没有现象发生时,再重复上述操作.观察现象。

阅读下列三段材料,按要求完成任务。 材料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制取氧气的内容

2.分析与讨论

(1)在实验(1)和(2)中木条是否复燃?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2)在实验(3)的重复实验中,反应后二氧化锰有无变化?

(3)综合分析实验(1)一(3)中所观察到的现象,你认为二氧化锰在过氧化氢分解的反应中起了什么作用?

阅读下列三段材料,按要求完成任务。 材料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制取氧气的内容

在实验(1)中,带火星的木条不能复燃,是因为过氧化氢溶液在常温下分解缓慢.放出的氧气很少。在实验(2)中,木条复燃,是因为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使分解加速。这一反应可以表示如下:

阅读下列三段材料,按要求完成任务。 材料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制取氧气的内容

在实验(3)中,实验重复多次,每次只消耗了过氧化氢,二氧化锰好像永远用不完。如果在实验前用精密的天平称量二氧化锰的质量,实验后把二氧化锰洗净、干燥.再称量,你会发现它的质量没有发生变化。把它再加到过氧化氢溶液中.还可以加速过氧化氢分解。这种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

的物质叫作催化剂(又叫触媒)。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作催化作用。硫酸铜溶液等对过氧化氢的分解也具有催化作用。

催化剂在化工生产中具有重要而广泛的应用,生产化肥、农药、多种化工原料等都要使用催化剂。

在实验室里还可以通过加热混有二氧化锰的氯酸钾固体制取氧气.除生成氧气外,同时还有一种叫氯化钾的物质生成。二氧化锰在这一反应中也是催化剂。这个反应可表示如下:

阅读下列三段材料,按要求完成任务。 材料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制取氧气的内容

【讨论】

分析上述三个制取氧气的反应,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与化舍反应有什么不同?

要求:

(1)试对本课内容进行学情分析。

(2)确定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3)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4)试对本课内容进行教学价值分析。

(5)设计本课教学内容的教学过程图。

查看答案
如搜索结果不匹配,请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您可能会需要:
您的账号:,可能会需要:
您的账号:
发送账号密码至手机
发送
更多“阅读下列三段材料,按要求完成任务。 材料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相关的问题

第1题

案例: 下面是某教师“分子与原予”的教学片段实录。 【演示实验1】品红在水中扩散,并提问学生,你看见

案例:

下面是某教师“分子与原予”的教学片段实录。

【演示实验1】品红在水中扩散,并提问学生,你看见了什么?怎样解释这种现象?

【得出结论1】宏观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演示实验2】A烧杯是水,水中滴加酚酞试剂,得到无色溶液;B烧杯中是浓氨水。用一只大烧杯把A、B两烧杯罩在一起。几分钟后,观察到小烧杯A中的溶液变成了红色。上述现象说了什么?并用简单的实验证明自己的解释。

【学生猜想】①A烧杯内滴入的酚酞要过一会儿才能变红,与B烧杯无关。②大烧杯壁上沾有某种物质,散发出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与烧杯A中的溶液接触,使其变红。③烧杯B中的浓氨水散发出一种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慢慢溶解到烧杯A的溶液中.使A溶液变成红色。

【设计方案,进行探究】

①用洁净烧杯c装水,滴加酚酞试剂。静置,观察现象,将其单独罩在大烧杯里,观察现象。

②另取两只烧杯,重新配好A烧杯中的溶液,B烧杯内用蒸馏水代替浓氨水,用大烧杯罩住A、B烧杯,观察现象。

③小心闻8烧杯的浓氨水,嗅到刺激性气味。取少量浓氨水于试管中,滴入酚酞试剂,观察现象。

【得出结论2】__________.

【分组实验】

A组:一杯开水,一杯冷水,同时放入质量相当的品红,观察现象。

B组:下面一个集气瓶盛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上面一个集气瓶盛空气.抽走中间玻璃片,观察现象。

C组:①50 ml水与50 ml水混合;②50 ml酒精与50 ml酒精;③50 ml水与50 ml酒精混合。

D组:各取两支大小相同的医用注射器,将栓塞向外拉,分别吸入等体积的空气和水,用手指顶住针筒末端的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

【得出结论3】___________。

问题:

(1)在上述教学过程中,该教师采用了什么教学方法?与接受式教学相比,具有什么优缺点?

(2)为了验证学生的猜想.由设计的实验方案,可以得出结论2是什么?从学生分组实验中

可以得出结论3是什么?

3)请你分析本教学设计符合新课程改革的哪种教学理念,优点是什么。

点击查看答案

第2题

某化学教师在一次化学测验中设计了下列试题,并对部分学生的考试结果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试题】含

某化学教师在一次化学测验中设计了下列试题,并对部分学生的考试结果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试题】含有a tool FeBr2的溶液中,通入xmol Cl2。下列各项为通Cl2过程中,溶液内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其中不正确的是( )。

【考试结果】对参加考试的全体考生的答案情况统计如下:

试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本题正确的选项是什么?

(2)请分析和诊断学生解答错误的可能原因。

(3)如果要你讲评本题,你教给学生的正确的解题思路是什么?

点击查看答案

第3题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有关问题。 所谓媒体,是英文media的译名,也称媒介,是载有信息的物体,或储存信息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有关问题。

所谓媒体,是英文media的译名,也称媒介,是载有信息的物体,或储存信息和传递信息的工具,具体指报纸、书刊、广播、电视、计算机等。教学媒体是栽有教学信息的物体,储存和传递教学信息的工具。以多媒体为主的现代教学媒体在教学过程越来越发挥巨大的作用。

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回答问题:

(1)什么是多媒体教学?它在教学过程中有哪些优点?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如何利用多媒体上好一节课?

点击查看答案

第4题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有关问题。 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化,要求教师必须转变角色,即由知识的传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有关问题。

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化,要求教师必须转变角色,即由知识的传授者向教育实践的研究者转变.由“教书匠”向“研究型”“专家型”与“学者型”教师转变。这要求教师要不断通过教学研究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

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回答问题:

(1)化学教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

(2)化学教学研究具有什么重要意义?

点击查看答案

第5题

义务教育化学教科书的内容编排特点包括( )。 ①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顺序 ②以课程标准为基本依据 ③

义务教育化学教科书的内容编排特点包括( )。

①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顺序

②以课程标准为基本依据

③突显三维教学目标

④符合学生的身体发展顺序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点击查看答案

第6题

新课程结构的主要特点不包括( )。A.均衡性B.综合性C.选择性D.平均性

新课程结构的主要特点不包括( )。

A.均衡性

B.综合性

C.选择性

D.平均性

点击查看答案

第7题

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是有阶段性的,应针对学生所处的具体阶段制订适宜的目标。以“我们周围的空气”单

元为例,应如何安排下列实验探究活动?( )

①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②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

③空气中二氧化碳的相对含量变化

④氧气的制取和性质

A.①②③④

B.①④②③

C.①③②④

D.④①②③

点击查看答案

第8题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示范性化学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的教学方法是( )

A.讨论谈话法

B.演示观察法

C.启发讲授法

D.实验探究法

点击查看答案

第9题

在学习“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时.某教师按照“酸和碱之间会发生反应吗——假设酸和碱之间发生了

反应——设计实验证明氢氧化钠和盐酸能否反应——酸和碱之间发生了什么反应——酸和碱反应在实际中有什么应用”为线索组织教学内容。该教师组织教学内容是( )。

A.以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为主线

B.以社会生活实际中的问题为主线

C.以学生体验探究活动为主线

D.以现代物质结构理论为主线

点击查看答案

第10题

学生在学习“电离平衡”概念之前已经学习了“化学平衡”的有关知识,据此,我们可以优选( )来帮助学生

学习“电离平衡”。

A.概念形成策略

B.概念图策略

C.概念同化策略

D.多重联系策略

点击查看答案
热门考试 全部 >
相关试卷 全部 >
账号:
你好,尊敬的上学吧用户
发送账号至手机
密码将被重置
获取验证码
发送
温馨提示
该问题答案仅针对搜题卡用户开放,请点击购买搜题卡。
马上购买搜题卡
我已购买搜题卡, 登录账号 继续查看答案
重置密码
确认修改
谢谢您的反馈

您认为本题答案有误,我们将认真、仔细核查,
如果您知道正确答案,欢迎您来纠错

警告:系统检测到您的账号存在安全风险

为了保护您的账号安全,请在“上学吧”公众号进行验证,点击“官网服务”-“账号验证”后输入验证码“”完成验证,验证成功后方可继续查看答案!

微信搜一搜
上学吧
点击打开微信
警告:系统检测到您的账号存在安全风险
抱歉,您的账号因涉嫌违反上学吧购买须知被冻结。您可在“上学吧”微信公众号中的“官网服务”-“账号解封申请”申请解封,或联系客服
微信搜一搜
上学吧
点击打开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