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单选题]

教师在讲授《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时,要求学生举例说出同为先秦历史散文的作品。以下选项不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A.《谏逐客书》

B. 《曹刿论战》

C. 《冯谖客孟尝君》

D. 《扁鹊见蔡桓公》

查看答案
如搜索结果不匹配,请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您可能会需要:
您的账号:,可能会需要:
您的账号:
发送账号密码至手机
发送
更多“教师在讲授《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时,要求学生举例说出同为先秦…”相关的问题

第1题

根据下列材料设计教学片段。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要求:

说出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

(2)课文摘录

《1787年宪法》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部分,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掌握立法权。总统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军队总司令,掌握国家的行政大权;总统对宪法负责,有权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但国会复议时若以三分之二多数再次通过,即为有效:总统有权提名任命政府高级官员;总统有权与外国缔结条约。但需得到国会的批准方可生效。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对法律拥有最高司法解释权。三者独立平等,但互相制约,以防止专制的出现,这充分体现了三权分立原则。

要求:

(1)针对《美国联邦政府结构的示意图》设计教师的讲述提纲。(6分)

(2)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课文内容,设计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16分)

点击查看答案

第2题

教师在讲授完高中语文课文《荆轲刺秦王》一课后,对荆轲这一人物形象进行总结时说:“这篇课文通过荆轲刺秦王这一悲壮的历史故事,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情况,表现了荆轲重义轻生、反抗暴秦、勇于牺牲的精神,塑造了侠义英雄荆轲的形象。”这时有学生指出,不能说荆轲是侠义英雄,也不能说秦是“暴秦”。

针对这一情况,最恰当的做法是( )。

A.肯定学生的独特见解,询问还有没有相同看法的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布置成课后作业,下节课组织讨论

B.肯定学生的质疑精神,但否定这种观点,再次强调自己的归纳,要求学生准确识记

C.肯定学生大胆质疑的精神,押后下课时间,组织五分钟的讨论

D.请学生阐明原因,如果觉得合理,吸取并重新归纳;如果不合理,让学生记住自己的总结

点击查看答案

第3题

中学历史教科书是教师讲授的凭借和学生学习的工具。()

点击查看答案

第4题

简述中学历史教师提高讲授能力的具体做法。

点击查看答案

第5题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在历史必修1中对辛亥革命的教学要求是:“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下面是某教师讲授《辛亥革命》一课的教学片段:

教师:1911年底.孙中山从海外回到国内。各省的代表到南京集会,推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这标志着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从此结束。孙中山堪称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伟人。下面,请同学们分组进行讨论,谈谈孙中山在20世纪中国社会的巨变中所起的历史作用。

学生分小组讨论5分钟,各组代表发言5分钟。最后,教师对讨论进行总结。

问题:

(1)你认为在《辛亥革命》一课中安排这样的讨论主题是否得当?请结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和课程内容体系说明理由。(10分)

(2)教师拟定课堂讨论的主题应考虑哪些主要因素?(6分)

点击查看答案

第6题

历史教师在教授《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一课时,提出了四个需要学生掌握的大问题:1.农业的起源 2.农具的革新 3.水利设施的完善 4.自耕农经济。教学中又把这四个问题分解成一系列小问题,让学生回答,并通过回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得或巩固知识的方法叫做( )。

A.讲授法

B.谈话法

C.讨论法

D.实验法

点击查看答案

第7题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在学习选自《左传》的《烛之武退秦师》的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课下阅读读本上的选自《左传》的《重耳之亡》,或者通过其他渠道(校图书馆、家庭藏书、网络……)获得的关于春秋五霸的文言传记文,在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粗通文意的基础上思考:这些春秋霸主或与其相关的历史人物给了我们怎样的人生启示?先形成文字,小组内交流,然后每组选出两名优秀代表,在课堂上脱稿交流.再将交流资料汇编成册,供全班同学课下阅读。

这是某位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烛之武退秦师》一课时的教学拓展设计,以下对其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某一作品为基点.向同一文体的其他篇章拓展,其目的是为能领会同一题材的文章的特点

B.通过课内教学和课外自主学习的方式,逐步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C.通过这一专题活动,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的实践中,调动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积极性。拓宽了视野。扩大了积累

D.引导学生整合各种教学资源,自主选择阅读,体现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学会灵活使用常用语文工具书。能利用多种媒体搜集和处理信息”的阅读与鉴赏要求

点击查看答案

第8题

教学《失街亭》时,教师为了引导学生找到“破解马谡之‘急’的密码”,使用了下列两个教学补充材料,阅读并按要求答题。

(材料一)马谡履历表

1.出道.为刘备的败军煎茶熬汤,成功引见自己。当时仅二十几岁。

2.公元223年,刘备白帝城留遗言告诫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3.公元223年,为诸葛亮献策,对孟获“但服 其心足矣”,才有“七擒七纵”的历史佳话。得诸葛亮赏识,升为参军。

4.成功策划反间计,离间曹睿与司马懿君臣关系,愈得诸葛亮赏识。

5.公元229年,失街亭,被斩。时年39岁。

(材料二)诸葛亮出征将领表

前督部——魏延:

前军都督——张翼:

牙门将——王平:

后军领兵使——李恢,

副将——吕义:

兼管运粮左军领兵使——马岱,副将——廖化;

右军领兵使——马忠:

行中军师——刘琰;

中监军——邓芝:

中参军——马谡;

前、左、右、后将军——袁琳、吴懿、高翔、吴班;

前、左、右、后护军——许允、丁咸、刘敏、官雏;

行参军——胡济、阎晏、爨习;

丞相令史——董厥:

帐前左右护卫使——关兴、张苞。

对上述材料的使用分析不恰当的是( )。

A.引入资料恰当,能够引导学生“破解马谡之‘急’的密码”

B.教师对课外教学资源的开发合理,为学生理解课文提供了依据

C.由第一则材料可以看出,马谡绝非等闲之辈,暗示他的失败仅从轻敌、大意、狂妄上去找原因不够透彻

D.两则材料的使用重复,引导学生探索问题答案的角度一致

点击查看答案

第9题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某位教师在讲授“辛亥革命”时,以孙中山为主线展开,首先出示了“时尚的中山装”,接着出示“中山装”的设计含义。衣服外的四个口袋代表“国之四维”、前襟的五粒纽扣分别表示孙中山的五权宪法学说(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考试权、监察权);左右袖口的三个纽扣则分别表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和共和的理念(平等、自由、博爱);衣领为翻领封闭式,表示严谨的治国理念;衣袋上面弧形中间突出的袋盖,代表重视知识分子;背部不缝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之大义。

(1)结合材料分析这位教师的做法是否得当。(8分)

(2)根据材料,谈谈如何使历史与生活联系起来。(8分)

点击查看答案

第10题

导入技能 填空题 物理课堂导入技能的含义是指教师在讲授---1---时利用各种教学媒体,创设---2---,激发学生---3---,启迪学生思维,集中学生注意力,建立---4---的一类教学行为。 导入技能的功能有: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准备状态、---5----、形成学习学习动机、---6---,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导入技能的构成要素:---7---、激发学习兴趣、激发认知需要、形成学习动机。 导入的类型有:---8---、经验导入、实验导入、---9---、直观导入、故事、事例导入、悬念导入。 经验导入是从学生的---10----和熟悉的信息资源出发,通过描述式的讲授、提问等方式引起学生---11---,或者通过演示再现生活经验,从而引导学生动脑思考发现问题的导入方法。 设疑导入是在学习过程中,设置一定难度的---12---,提出一些有趣的问题,激发起学生想要了解该问题的---13---,进而导入新课。 故事、事例导入是以生活中所熟悉的实例或报纸上的---14----、历史故事、---15----上的示例设置学习情境的一种导入方法

点击查看答案
热门考试 全部 >
相关试卷 全部 >
账号:
你好,尊敬的上学吧用户
发送账号至手机
密码将被重置
获取验证码
发送
温馨提示
该问题答案仅针对搜题卡用户开放,请点击购买搜题卡。
马上购买搜题卡
我已购买搜题卡, 登录账号 继续查看答案
重置密码
确认修改
谢谢您的反馈

您认为本题答案有误,我们将认真、仔细核查,
如果您知道正确答案,欢迎您来纠错

警告:系统检测到您的账号存在安全风险

为了保护您的账号安全,请在“上学吧”公众号进行验证,点击“官网服务”-“账号验证”后输入验证码“”完成验证,验证成功后方可继续查看答案!

微信搜一搜
上学吧
点击打开微信
警告:系统检测到您的账号存在安全风险
抱歉,您的账号因涉嫌违反上学吧购买须知被冻结。您可在“上学吧”微信公众号中的“官网服务”-“账号解封申请”申请解封,或联系客服
微信搜一搜
上学吧
点击打开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