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主观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第题。清明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节”(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

中秋冬至、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历4月5号前后,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节。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基祭”之礼。后来民间亦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中华民族一个固定的风俗。①要谈清明节,需从一个现在已失传的节日——寒食节说起。寒食节,又称热食节、禁烟节、冷节,它的日期又距冬至105日,也就是距清明节不过一天或两天,这个节日的主要节俗就是禁火,不许生火煮食,只能食备好的热食、冷食,故而得名。②冬至后第108天就是清明节气。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春分之后。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用“清明”称这个时期,是再恰当不过的一个词。地球公转一周为黄经360度,当地球到达黄经零度时定为春分,而后每运行15度有一个节气,共有二十四节气。因此,节气在阳历上的Et期是固定的,由于闰年的原因,所以会相差两天。③农历是反映物候变化、指导农时的阴阳历,它还结合了阴历,即以月相29.5天为周期(一次满月到下一次满月的时间间隔)。因为阴历纪月推算节气所在具体时间需要准确的天文知识和数学知识,所以,以前的历书所载各个节气发生的时间是要由国家颁布的(如立春精确到年月日时分秒),而且,不同的时代,推算的规则有所不同,《清史稿?时宪志》就用很长的篇幅和很多图形公式来说明当时的推算方法。一般所讲农历中节气的设置规律性往往只是确定月首为节气.月中为中气,两个节气间隔15天是唯一可以供人推算的依据,节气歌也是一般人掌握节气规律的必学知识。稍微复杂一点的推算是习惯以上一年的冬至(一年中太阳最低的时候)过了105天就是寒食。108天就是清明;现在按阳历计算就简单多了,可以固定在4月5日或4日(以当年二月平或29日而差异)。从天文角度说,4月5日或6日视太阳(视太阳就是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到达黄经15度的时候。④在古人的观念里,108是代表完满、吉祥、久远、高深的大数,把清明放在冬至后第108天,是有很深的含义。清明得名,不仅缘于万物此时的生长清洁明净,也缘于这一时期的太阳也是清新的太阳,流转于这一时期天地之间的阳气,也是清新的阳气。

第一段引用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符合上下文语境的理解是: 查看材料

A.社会各阶层和谐最重要.可将改革时机延后

B.改革是人心所向.遇到问题再调整改革方案

C.改革方案要充分考虑社会的可承受度,这样才能团结力量支持改革的举措

D.回避矛盾.触动利益格局要慎重

查看答案
如搜索结果不匹配,请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您可能会需要:
您的账号:,可能会需要:
您的账号:
发送账号密码至手机
发送
更多“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第题。清明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是重要的…”相关的问题

第1题

()就是生产者对自己所生产的产品,按照图纸或工艺技术标准自行进行检验A.互检B.首检C.终检D.自检

()就是生产者对自己所生产的产品,按照图纸或工艺技术标准自行进行检验

A.互检

B.首检

C.终检

D.自检

点击查看答案

第2题

在质量检验中,要坚持“三检”制度即()。

A.首检、互检、专职检

B.首检、中间检、尾检

C.首检、巡回检、专职检

D.首检、巡回检、尾检

点击查看答案

第3题

在质量检验中,要坚持'三检'制度即()

A.首检、互检、专职检

B.首检、中间检、尾检

C.首检、巡回检、专职检

D.首检、巡回检、尾检

点击查看答案

第4题

以下()属于FC上芯首检时机。

A.更换产品

B.更换助焊剂

C.设备停机8小时以上

D.交接班

点击查看答案

第5题

关键过程控制中,对首件产品进行(),并作实测记录。

A.自检

B. 专检

C. 自检和专检

点击查看答案
热门考试 全部 >
相关试卷 全部 >
账号:
你好,尊敬的上学吧用户
发送账号至手机
密码将被重置
获取验证码
发送
温馨提示
该问题答案仅针对搜题卡用户开放,请点击购买搜题卡。
马上购买搜题卡
我已购买搜题卡, 登录账号 继续查看答案
重置密码
确认修改
谢谢您的反馈

您认为本题答案有误,我们将认真、仔细核查,
如果您知道正确答案,欢迎您来纠错

警告:系统检测到您的账号存在安全风险

为了保护您的账号安全,请在“上学吧”公众号进行验证,点击“官网服务”-“账号验证”后输入验证码“”完成验证,验证成功后方可继续查看答案!

微信搜一搜
上学吧
点击打开微信
警告:系统检测到您的账号存在安全风险
抱歉,您的账号因涉嫌违反上学吧购买须知被冻结。您可在“上学吧”微信公众号中的“官网服务”-“账号解封申请”申请解封,或联系客服
微信搜一搜
上学吧
点击打开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