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主观题]

石英的化学成分是 ,元素组成是 和 。从地球的元素组成这个层次来探讨地球的物质组成,主要探讨两个问题:一是元素的 ;二是地壳元素的 。

查看答案
如搜索结果不匹配,请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您可能会需要:
您的账号:,可能会需要:
您的账号:
发送账号密码至手机
发送
更多“石英的化学成分是 ,元素组成是 和 。从地球的元素组成这个层…”相关的问题

第1题

地球物质组成的三个层次,从微观到宏观依次 、 、 。元素、矿物和岩石
点击查看答案

第2题

月球的结构和化学成分与地球相比有何异同?

点击查看答案

第3题

地球初期大气的化学成分是什么?猜想一下是哪些因素或者过程使得地球大气变成了现在的样子?
点击查看答案

第4题

地球化学属于化学学科,主要认识和解决地球上元素的化学性质及行为等问题
点击查看答案

第5题

地球分为三层:中心层是地核,主要由铁元素组成;中间是地幔;外层是地壳。地震一般发生在地壳之中。地壳内部在不停地变化,由此而产生力的作用(即内力作用),使地壳岩层变形、断裂、错动,于是便发生地震。超级地震指的是震波极其强烈的大地震。但其发生率占总地震的7%-21%,破坏程度是原子弹的数倍,所以超级地震影响十分广泛,是极具破坏力的。地震与海啸、龙卷风、冰冻灾害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灾害。大地振动是地震最直观、最普遍的表现。在海底或滨海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成为海啸。地震是极其频繁的,全球每年发生约五百五十万次。地震常常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地下岩层断裂和错动的地方叫作震源。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地面上离震源最近的一点称为震中,它是接受振动最早的部位。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作震源深度。通常将震源深度小于60公里的叫浅源地震,深度在60-300公里的叫中源地震,深度大于300公里的叫深源地震。对于同样大小的地震,由于震源深度不一样,对地面造成的破坏程度也不一样。震源越浅,破坏越大,但波及范围也越小,反之亦然。破坏性地震一般是浅源地震。如1976年的唐山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2公里。破坏性地震的地面振动最烈处称为极震区,极震区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区。观测点距震中的距离叫震中距。震中距小于100公里的地震称为地方震,在100-1000公里之间的地震称为近震,大于1000公里的地震称为远震,其中,震中距越长的地方受到的影响和破坏越小。地震所引起的地面振动是一种复杂的运动,它是由纵波和横波共同作用的结果。在震中区,纵波使地面上下颠动,横波使地面水平晃动。由于纵波传播速度较快,衰减也较快,横波传播速度较慢,衰减也较慢,因此离震中较远的地方,往往感觉不到上下跳动,但能感到水平晃动。当某地发生一个较大的地震的时候,在一段时间内,往往会发生一系列的地震,其中最大的一个地震叫做主震,主震之前发生的地震叫前震,主震之后发生的地震叫余震。根据文意,下列不属于地震造成的直接灾害的是:

A.海啸

B.放射性物质扩散

C.人员伤亡

D.火灾、水灾

根据文意,下列关于地震引起的地面振动,说法错误的是:A.纵波使地面上下颠动,横波使地面水平晃动

B.离震中越远,纵波效果越明显

C.地震波包括纵波和横波

D.纵波较横波的传播速度快

根据文意,破坏性地震一般是:A.地震余震

B.浅源地震

C.深源地震

D.中源地震

根据文意,震中距与破坏性之间的关系是:A.成波浪性分布

B.不相关

C.成正比

D.成反比

根据文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超级地震指的是浅源地震

B.纵波的衰减速度比较快

C.极震区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区

D.地震一般发生在地壳之中

请帮忙给出每个问题的正确答案和分析,谢谢!

点击查看答案

第6题

地球分为三层:中心层是地核,主要由铁元素组成;中间是地幔;外层是地壳。地震一般发生在地壳之中。地壳内部在不停地变化,由此而产生力的作用(即内力作用),使地壳岩层变形、断裂、错动,于是便发生地震。超级地震指的是震波极其强烈的大地震。但其发生率占总地震的7%一21%,破坏程度是原子弹的数倍,所以超级地震影响十分广泛,是极具破坏力的。地震与海啸、龙卷风、冰冻灾害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灾害。大地振动是地震最直观、最普遍的表现。在海底或滨海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成为海啸。地震是极其频繁的.全球每年发生约五百五十万次。地震常常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地下岩层断裂和错动的地方叫作震源。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地面上离震源最近的一点称为震中,它是接受振动最早的部位。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作震源深度。通常将震源深度小于60公里的叫浅源地震,深度在60—300公里的叫中源地震,深度大于300公里的叫深源地震。对于同样大小的地震,由于震源深度不一样,对地面造成的破坏程度也不一样。震源越浅,破坏越大,但波及范围也越小,反之亦然。破坏性地震一般是浅源地震。如1976年的唐山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2公里。破坏性地震的地面振动最烈处称为极震区,极震区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区。观测点距震中的距离叫震中距。震中距小于100公里的地震称为地方震,在100—1000公里之间的地震称为近震,大于1000公里的地震称为远震,其中,震中距越长的地方受到的影响和破坏越小。地震所引起的地面振动是一种复杂的运动,它是由纵波和横波共同作用的结果。在震中区.纵波使地面上下颠动,横波使地面水平晃动。由于纵波传播速度较快,衰减也较快,横波传播速度较慢,衰减也较慢,因此离震中较远的地方,往往感觉不到上下跳动,但能感到水平晃动。当某地发生一个较大的地震的时候,在一段时间内,往往会发生一系列的地震,其中最大的一个地震叫做主震,主震之前发生的地震叫前震,主震之后发生的地震叫余震。根据文意,下列不属于地震造成的直接灾害的是:

A.海啸

B.放射性物质扩散

C.人员伤亡

D.火灾、水灾

根据文意,下列关于地震引起的地面振动,说法错误的是:A.纵波使地面上下颠动,横波使地面水平晃动

B.离震中越远,纵波效果越明显

C.地震波包括纵波和横波

D.纵波较横波的传播速度快

根据文意,破坏性地震一般是:A.地震余震

B.浅源地震

C.深源地震

D.中源地震

根据文意.震中距与破坏性之间的关系是:A.成波浪性分布

B.不相关

C.成正比

D.成反比

根据文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超级地震指的是浅源地震

B.纵波的衰减速度比较快

C.极震区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区

D.地震一般发生在地壳之中

请帮忙给出每个问题的正确答案和分析,谢谢!

点击查看答案

第7题

1869年,已知的化学元素达63种,而且这期间的研究表明,元素的原子量和化学性质之间有着一定的关系。原子---分子论确立以后,化学上又一个重大的突破是()

A.元素周期表的发现

B.地球周期表的发现

C.潮汐周期表的发现

D.月亮周期变化的发现

点击查看答案
热门考试 全部 >
相关试卷 全部 >
账号:
你好,尊敬的上学吧用户
发送账号至手机
密码将被重置
获取验证码
发送
温馨提示
该问题答案仅针对搜题卡用户开放,请点击购买搜题卡。
马上购买搜题卡
我已购买搜题卡, 登录账号 继续查看答案
重置密码
确认修改
谢谢您的反馈

您认为本题答案有误,我们将认真、仔细核查,
如果您知道正确答案,欢迎您来纠错

警告:系统检测到您的账号存在安全风险

为了保护您的账号安全,请在“上学吧”公众号进行验证,点击“官网服务”-“账号验证”后输入验证码“”完成验证,验证成功后方可继续查看答案!

微信搜一搜
上学吧
点击打开微信
警告:系统检测到您的账号存在安全风险
抱歉,您的账号因涉嫌违反上学吧购买须知被冻结。您可在“上学吧”微信公众号中的“官网服务”-“账号解封申请”申请解封,或联系客服
微信搜一搜
上学吧
点击打开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