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单选题]

下面哪一个不是记忆的三个过程之一?

A.识记

B.保持

C.提取

D.遗忘

查看答案
如搜索结果不匹配,请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您可能会需要:
您的账号:,可能会需要:
您的账号:
发送账号密码至手机
发送
更多“下面哪一个不是记忆的三个过程之一?”相关的问题

第1题

下面哪一项不是制定人力资源规划过程中的主要内容?()
飞龙集团在人才队伍建设上的失误1990年10月,飞龙集团只是一个注册资金75万元、员工几十人的小企业,而1991年实现利润400万元,1992年实现利润6000万元,1993年和1994年都超过2亿元。短短几年,飞龙集团可谓飞黄腾达,“牛气”冲天。您一定还记得这样的广告语:“大风起兮龙腾飞,五洲蔽日起飞龙”,“问鼎世界,再铸辉煌”。可自1995年6月飞龙集团突然在报纸上登出一则广告——飞龙集团进入休整,然后便不见踪迹,似乎在逃避所有的热点时间和热点场合,过上一种隐居生活,谁也说不清他们在干什么。1997年6月消失两年的姜伟突然从地下“钻”出来了。在记者招待会上坦言:这两年,我拒绝任何采访,完全切断与新闻界的来往,过着一种近乎与世隔绝的生活,闭门思过,修炼内功,以求脱胎换骨,改过自新。姜伟两年的反省和沉思,姜伟的复出,为中国企业提供了一笔堪称“宝贵财富”的是他自称为“总裁的二十大失误”。其中特别提到了关于“人才的四大失误”。(1)没有一个长远的人才战略。市场经济的本质是人才的竞争,这是老生常谈的问题。回顾飞龙集团的发展,除1992年向社会严格招聘营销人才外,从来没有对人才结构认真地进行过战略性设计。随机招收人员、凭人情招收人员,甚至出现亲情、家庭、联姻等不正常的招收人员的现象,而且持续3年之久。作为已经发展成为国内医药保健品前几名的公司,外人或许难以想象,公司既没有一个完整的人才结构,也没有一个完整地选择和培养人才的规章;一个市场经济竞争的前沿企业,更没有实现人才管理、人才竞聘、人才使用的市场化。人员素质的偏低,造成企业处在一种低水平、低质量的运行状态。企业人才素质单一,知识互补能力很弱,不能成为一个有机的快速发展的整体。人才结构的不合理又造成企业各部门发展不均衡,出现弱企业、大市场、弱质检、大生产、弱财务、大营销等发展不均衡或无法协调发展的局面,经常出现由于人才结构的不合理,造成弱人才部门阻碍、破坏、停滞了强人才部门快速发展的局面。最后造成整个公司缓慢甚至停滞发展。由于没有长远的人才战略,也就没有人才储备构想。当企业发展到涉足新行业或跨入新阶段时,才猛然发现没有人才储备,所以在企业发展中经常处于人才短缺的状况,赶着鸭子上架,又往往付出惨重的学费。(2)人才机制没有市场化。飞龙集团在人才观上有两个失误:一是人才轻易不流动,二是自己培养人才。长时间忽视了重要部门、关键部门、紧需部门对成熟人才的招聘和使用,导致了目前人员素质偏低、企业难以高质量运行的错误。.(3)单一的人才结构。由于专业的特性,飞龙集团从1993年开始,在无人才结构设计的前提下,盲目地大量招收中医药方向的专业人才,并且安插在企业所有部门和机构,造成企业高层、中层知识结构单一,导致企业人才结构不合理,严重地阻碍了一个大型企业的发展。(4)人才选拔不畅。1993年3月,一位高层领导的失误造成营销中心主任离开公司,营销中心一度陷入混乱。这件事反映出飞龙集团的一个普遍现象——弱帅强将。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集团内部竞聘的机制没有解决,强将成不了强帅,弱帅占着位置不下来,强将根本不接受弱帅的管理,弱帅从根本上也管理不了强将,这样一来,实际上就造成了无法管理和不管理,出现军阀割据,占山为王。铁交椅本是国企病,却在飞龙集团这个民营企业蔓延。

下面哪一项不是制定人力资源规划过程中的主要内容?()

A.预测未来的人力资源供给

B.制定能保障人力资源供给的政策和措施

C.供给与需求的平衡

D.评估规划的有效性并进行调整、控制和更新

点击查看答案

第2题

课例点评题:通过对下面九年级音乐课《月之故乡》这一课例教学过程进行分析,并点评。【课题名称】《月之故乡》一、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歌曲《月之故乡》,体会歌曲所表达的深切的思乡之情。(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听、辨、感等活动,丰富情感体验,更好地理解音乐,感受音乐,体验音乐所表达的情感与内涵。(三)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演唱《月之故乡》,知道这是一首多段体的歌曲,能够在甄别相似乐句中的异同点中准确演唱并记忆歌曲。二、教学重点能够在甄别相似乐句的异同点中准确演唱并记忆歌曲。三、教学难点旋律中5、6节与13、14小节的区别。四、教学工具音乐教室、多媒体、音乐教学课件、钢琴。五、教学过程:(一)常规发声,声音铺垫1.师生问好。2.发声练习。(二)导入新课,激发情感导语:在这美丽的金秋十月,很高兴和同学们一起来完成这节音乐课的学习。提到“秋”,我们刚刚过完了一个和“秋”有关的节日,还记得是哪个节日吗?(中秋节)中秋节又叫团圆节,你们在这个节日里都与你的家人团聚了吗?有一位老人,59年没有在家乡过中秋节了,他思念自己的家乡,就写了一首诗叫《月之故乡》,有作曲家把这首诗谱上了曲,就变成了一首歌,现在,老师就为同学们来演唱这首歌曲,让我们来听一听这位诗人是如何思念他的家乡的。教师演唱--《月之故乡》。(三)学习歌曲,挖掘情感1.出示歌曲《月之故乡》曲谱,请学生观察歌曲的结构。2.学唱第一乐段曲谱。3.出示第二段曲谱,与第一段作比较:(1)比较节奏;(2)比较旋律;(3)视唱前两段乐谱。4.出示第三段曲谱,与第一段作比较:(1)比较旋律;(2)比较节奏;(3)视唱前三段乐谱。5.出示第四段乐谱,与第一段做比较:(1)比较旋律:有所不同;(2)视唱第四段乐谱;(3)视唱整首乐谱;(4)提示注意每一乐段的相同与不同之处。6.出示歌词,再次听范唱。7.跟教师钢琴演唱歌词。(四)理解歌曲,抒发情感1.介绍词作者彭邦正彭邦正(1919-2003年),20世纪闻名海峡两岸与大洋彼岸的诗人,也是一位心系故土的爱国游子。他以《诗玫瑰的花圈》代唱战歌、以《花叫》代唱建设、以《月之故乡》代唱祖国统一、以《梦·致花神之诗》代唱爱心……归乡的夙愿一直魂牵梦萦于其晚年。但由于健康状况,直到辞世,这位阔别故乡59年的海外华人诗坛巨匠,才终于实现了他毕生最大的夙愿--魂归故里,落叶归根。2.再次演唱歌曲《月之故乡》。(五)总结提高,升华情感1.播放《乡愁》视频。2.再次演唱歌曲《月之故乡》。
点击查看答案

第3题

下面是某老师的一段回忆:

一年级时,她时常一个人呆坐在教室的一角,不跟别的孩子交流和玩耍。

三年级时,她还是经常一个人坐在那里,怯生生地看着周遭。

后来几年,她喜欢独自到图书馆读书,极少跟同学交往。

许多年后的一天,她出现在教室门口,小声对我说:“老师,您记得我吗?”我说:“当然记得,真高兴再看到你。”

“小学时您教过我,我今天是有事找您,朋友说可以绝对信任您。”

“我会尽量帮助你,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我问。

接下来几个月,我们经常见面,听她说童年的事情,说到激动处,她会尖叫、痛苦,听到她悲惨的童年回忆,我忍不住泪流满面。

我说:“对不起!真是对不起!我当时不知道,一点也不知道。”

大约六岁时,她就开始被酗酒的继父不断地谩骂、殴打、凌辱。可是学校的老师,都没有人注意到。

上了大学后,她再也压制不住了,常常自残。辅导员老师坚持让她接受治疗,但毫无起色。后来,她找到我跟她一起面对治疗的过程。

十年里,她不断跟我讲述她的痛苦经历,为此我读了很多有关书籍。

十年后,她恢复了很多,我也进步很多。现在,我会从隐而不显的线索中去发现学生面临的问题,并且想办法帮助他们。

我知道,没有人是完美的,可是,国家与家庭托付给我的孩子,我应该好好地去照顾他们,同样的错误如果再犯,实在是不应该的。

请从教师观的角度,谈谈你从材料中获得了哪些启示。

点击查看答案

第4题

盖莫里公司是法国一家电器生产企业。该企业的销售负责人参加了一个关于发挥员工创造力的会议后受到启发,在自己公司成立了一个创造小组。他把小组成员(约10人)安排到乡村旅馆里,在其后三天中采取措施使小组成员免受外部干扰。第一天通过各种训练,组内人员开始相互认识,关系逐渐融洽。第二天开始创造力训练,他们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命名一种刚发明的具有新功能的电器。经过热烈讨论,共为新产品取了300多个名称。第三天,主管让组员根据记忆默写出昨天提出的名称,结果大家共同记住了20多个,然后主管从中筛选出三个被公认为较好的名称,再征求顾客意见,最终确定其中之一为新产品的名称。结果新产品一上市,便因为其新颖的功能和琅琅上口、让人回味的名称,受到顾客的热烈欢迎,迅速占领了市场。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盖莫里公司在为新产品命名的过程中运用了创新思维的哪一种方法?在运用这种方法时遵循了哪些原则?你认为这种方法的好处有哪些?

点击查看答案

第5题

下列哪项对记忆的理解是错误的

A、对识记的事物不能再认或回忆,只有通过重新学习才能再认或回忆的现象是暂时性遗忘

B、是一种很重要的心理过程,贯穿在人的各种心理活动之中

C、包括识记、保持和遗忘、回忆和再认三个基本环节

D、保持过程体现了人脑对识记材料的主动加工

E、直观的、形象的、有意义的材料比抽象的、枯燥的材料识记效果好

点击查看答案

第6题

材料:

“真菌”(教学片段)

师:上节课咱们学习了细菌都是单细胞的,真菌呢?

生:不是。

师:那哪个是单细胞的?

生:酵母茵。

师:大型真菌和小型真菌都是多细胞的,只有酵母茵是单细胞的。细菌有杆状、球状和螺旋

状。那真菌也是这三种主要的形状吗?

生:不是。

师:看看我们手中的蘑菇,它的形状看起来像什么?

生:小伞。

师:像个小伞一样,像小伞一样的蘑菇它的细胞结构应该是什么呢?我们看一个小短片。看的过程中要注意记下它的各部分结构。

(教师播放蘑菇的小短片。)

“蘑菇也是真菌,我们见到过各种各样蘑菇,大多数蘑菇像一把张开的伞,伞盖部分叫菌盖,支持茵盖的是茵柄,茵柄和茵盖叫子实体,蘑菇的地下部分是茵丝,菌丝吸收水分和有机物。蘑菇是古生菌,蘑菇盖下面有放射排列的茵褶。”

师:好,短片放完了。大家记得很认真,那你认识蘑菇的结构名称吗?谁来说说?

(教师指着幻灯片中蘑菇各部分让同学说出其结构。)

师:这个结构叫什么?

生:茵盖。

师:茵盖,这个呢?

生:茵柄。

师:这呢?

生:菌褶。

师:还有一个结构没有画出来,底下叫什么?

生:茵丝。

师:菌丝,好。

师:茵盖和茵柄被称为子实体,也是蘑菇的地上部分,其实蘑菇是由茵丝构成的,地下部分的菌丝成丝状,地上部分的菌丝形成子实体。霉菌也是一种真菌它们的形状又是什么样的呢?四个人一组.我们有培养好的霉菌.我们一起来看一看霉菌它是什么形态。观察之前要知道霉菌分为两大类,一类叫青霉,另一类叫曲霉。长在桔子皮上的叫青霉,长在馒头面包上的这一类叫做曲霉。它们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呢?你仔细观察你能看到那些结构呢?现在我们就来观察一下青霉和曲霉。

根据材料回答:

(1)如何才能使教师语言具有启发性?

(2)本材料运用了提问技能,提问技能的要点有哪些?

点击查看答案

第7题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通过贯穿全戏的时间概念“三十年前”(让学生找出第一场戏中“三十年前”共出现12次)来深入了解周、鲁两人特殊的关系。教师提供材料:周朴园——某煤矿公司董事长,五十五岁。

周蘩漪——其妻,三十五岁。周萍——其前妻鲁侍萍生子,年二十八。周冲——蘩漪生子,年十七。鲁贵——周宅仆人,年四十八。鲁侍萍——其前妻,某校女佣,年四十七。鲁大海——侍萍与前夫周朴园之子,煤矿工人,年二十七。鲁四凤——鲁贵与侍萍之女,年十八,周家使女。

这是曹禺在序幕中明确写出的人物关系表。教师问:从这表中你能看出什么奥妙吗?

明确:鲁侍萍被周家赶走是发生在27年前。

教师问:那作者为什么反复强调30年前,难道是作者记错了吗?

教师再提供解读视角:凡是你不想记忆的东西,你总是会忘记的。——[奥地利]弗洛伊德(投影)

提示学生可用心理学分析法来说明周、鲁确实存在过真实的爱情。因为对他们而言,27年前是一个悲惨的时刻,根据弗洛伊德的推论,他俩潜意识里都记住的是30年前到27年前之间的三年幸福生活,所以他们对话中反复出现的是“三十年前”这个时间概念,并不是作者记错了,而是更逼真地写出了人物的心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作者语言水平的高超。

这是某位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雷雨》一课时的一段教学过程,以下有关这段教学,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十年前”这个时间有丰富的意蕴,同时又是学生容易忽略的地方,教师能够抓住这一个点引导学生解读文本,体现了教师对戏剧精妙语言的准确把握

B.学生容易忽略的地方,才更容易让学生产生陌生感、新奇感,表现出对知识的新奇感,故也总是能够在教师引导下品出个中滋味来

C.找对语言点后.教师适时引入补充资料,体现了教师充分利用资源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

D.若全让学生品味“三十年前”,则学生会因为资料的匮乏很难品出什么,而教师巧妙地引入“人物关系表”,恰当地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了文本,链接的材料补充了文中的空白,为学生的理解搭了桥

点击查看答案
热门考试 全部 >
相关试卷 全部 >
账号:
你好,尊敬的上学吧用户
发送账号至手机
密码将被重置
获取验证码
发送
温馨提示
该问题答案仅针对搜题卡用户开放,请点击购买搜题卡。
马上购买搜题卡
我已购买搜题卡, 登录账号 继续查看答案
重置密码
确认修改
谢谢您的反馈

您认为本题答案有误,我们将认真、仔细核查,
如果您知道正确答案,欢迎您来纠错

警告:系统检测到您的账号存在安全风险

为了保护您的账号安全,请在“上学吧”公众号进行验证,点击“官网服务”-“账号验证”后输入验证码“”完成验证,验证成功后方可继续查看答案!

微信搜一搜
上学吧
点击打开微信
警告:系统检测到您的账号存在安全风险
抱歉,您的账号因涉嫌违反上学吧购买须知被冻结。您可在“上学吧”微信公众号中的“官网服务”-“账号解封申请”申请解封,或联系客服
微信搜一搜
上学吧
点击打开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