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单选题]

2011年版课标中课程总目标的第二条,从课标实验稿中的以“两能”为目标,发展到现在的以()为目标。

A.三能

B.四能

C.五能

D.六能

查看答案
如搜索结果不匹配,请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您可能会需要:
您的账号:,可能会需要:
您的账号:
发送账号密码至手机
发送
更多“2011年版课标中课程总目标的第二条,从课标实验稿中的以“两…”相关的问题

第1题

《课标(2011年版)》中,对《课标(实验稿)》的课程总目标()。

A.由四条改为两条

B.由三条改为四条

C.没有修改

D.由四条改为三条

点击查看答案

第2题

案例分析:以下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2必修》(遗传与进化)第二章“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教学设计。请仔细阅读,并依据新课标对这个教学设计做出你的分析和评价。

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调查、观察、实验和制作等活动,体验科学家探索生物生殖、遗传和进化的奥秘的过程”。在“遗传的分子基础”部分的具体内容标准中还提到“总结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阐明基因的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在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中,萨顿和摩尔根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们有独到的研究方法,有缜密的思考,有严谨的推理,并得出了科学的结论。本节的教学目标突出两点:一是科学的过程和方法;二是在染色体和基因水平上阐明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以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

设计思路:引导学生研究教科书“问题探讨”中的问题,体会类比推理的方法 →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猜想,并关注染色体和基因的关系 → 引导学生活动:画减数分裂示意图(染色体上标注基因) → 引导学生活动:根据图示表述自己所发现的基因与染色体的平行关系 → 教师肯定学生的发现并介绍萨顿假说 → 教师介绍摩尔根实验,引导学生就实验提出问题并解答(或教师设问,学生解答),从而认同基因在染色体上 → 学生运用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知识解释孟德尔遗传规律 → 引导学生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推断基因与DNA长链的关系 → 总结。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点击查看答案

第3题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

材料一《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分子热运动”的内容标准为:通过自然界和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热现象,了解分子热运动的一些特点。知道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材料二某九年级物理教材“分子热运动”一节设置了如下演示实验:

在装着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上面,倒扣一个空瓶子,使、两个瓶口相对,之间用一块玻璃板隔开(图13.1—2)。抽掉玻璃板后,会发生什么变化?

二氧化氮的密度比空气大,它能进到上面的瓶子里去吗?

材料三教学对象为初中三年级学生,已学过机械运动的相关知识,第一次接触分子热运动的理论。

任务:

(1)说明什么是扩散,并简述分子热运动的规律。(4分)

(2)根据上述材料,完成“分子热运动”的教学设计,其中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不少于300字)(24分)

点击查看答案

第4题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压强”的内容要求为:“通过实验,理解压强。知道日常生活中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材料二义务教育八年级物理某版本教科书“压强”一节.关于“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的演示实验如下:

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如图9.1-3,甲图把小桌放在海绵上;乙图在桌面上放一个砝码;丙图把小桌翻过来,桌面朝下,并在其上放一个砝码。注意观察三次实验时海绵被压下的痕迹。这显示了压力作用的效果。

图9.1-3压力作用的效果

材料三 教学对象为义务教育八年级学生,已学过力、牛顿第一定律等内容。任务:

(1)简述压强的概念。(4分)

(2)根据上述材料,完成“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学习内容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求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过程(要求含有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可以采用表格式或叙述式)等。(24分)

点击查看答案

第5题

将文章第二段翻译成现代汉语。2.根据上述材料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要求,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说明依据。3.依据教学目标设计本篇课文的教学过程,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完成问题。沈复《童趣》原文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要求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欣赏文学作品,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学生情况七年级,班级人数50人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条件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幻灯片,播放视频、音频文件等。

1.将文章第二段翻译成现代汉语。2.根据上述材料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要求,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说明依据。3.依据教学目标设计本篇课文的教学过程,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点击查看答案

第6题

材料:

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 1 1年版)》规定:知道“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萨拉热窝事件、凡尔登战役等;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了解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

下面是某教师设计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一课的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目标:

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经历了长时间牙盾与冲突的酝酿,萨拉热窝事件起了大战导火线的作用,凡尔登战役和整个大战造成了严重灾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是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战争。

能力目标:

通过设置一系列问题,如“战前两大军事集团是怎样形成的?大战的导火线如何点燃?战争造成了怎样的灾难?第二次工业革命与‘一战’有什么联系?‘一战’爆发前夕,国际关系的主要矛盾有哪些?‘一战’的性质是什么?它给人们留下了哪些深刻的历史教训?”等,培养学生初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认识到:战争给人类发展和进步带来的巨大灾难,形成唯物史观,使学生树立热爱和平、远离战争的观念,从而提高人文素养。

问题:

(1)这位教师设计的教学目标主要存在哪些问题?

(2)根据课程标准,重新拟定这一课的教学目标。

点击查看答案

第7题

依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基本理念,分析下面七年级音乐课课例,并对其教学设计、教学环节进行点评。 【教学课题】海顿和他的《第九十四交响曲》(《惊愕交响曲》) 【教学目标】 学生通过感受、体验、探究了解海顿的代表作品《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的音乐特点,并唱会歌曲主题旋律一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能够听辨出交响乐队中乐器的不同音色。 知道变奏曲式以及变奏手法,并能通过音响对乐曲中的变奏手法进行判断;能够在对比中听辨出欧洲古典乐派的音乐风格,并能够记住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海顿及主要贡献。 【教学过程】 (一)听音模唱 1.教师带领学生做听音模唱练习: ①用“u”演唱。 ②用音名演唱。 2.教师带领学生做和弦连接练习。 【设计意图】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体验古典主义时期的简单和声特点。 (二)学唱主题 1.教师给出节奏型后引导学生将模唱旋律做节奏变化练习。 2.学生听写教师所给节奏音型,并进行练习。 3.教师带领学生完整聆听主题旋律,出示主题旋律。 4.唱主题感受力度及速度变化。 ①带领学生边看边模仿指挥家的指挥片段,感受强弱力度如何表现。 ②带领学生边指挥边按照强弱视唱主趣。 ②教师将指挥换成节拍器带领学生唱主题,在体验强弱力度变化的同时,感受速度相当稳定的特点。 【设计意图】学生能在教师的引领下感受古典主题时期力度变化简单、速度相对稳定的特点。同时,训练学生看懂指挥的习惯。 (三)体验主题变奏方法 1.体验变奏方法之一-----附加旋律。 ①依旧用节拍器作为指挥,教师用钢琴演奏附加旋律,将主题进行变化。 ②教师在学生演唱的主题旋律上方用小提琴继续做附加旋律的演奏。 2.体验变奏方法之二一变化节奏。 ①教师引导学生变化主题旋律节奏。 ②学生演唱,体验变化节奏的变奏手法。 3.体验变奏方法之三一变化音色。 ①教师播放三段音乐片段,回答主题旋律的音色发生怎样的变化? ②学生视听三段音乐片段,在学案上写出老师提出的问题。 第一段:主题旋律是由管乐器演奏的。 第二段:主题旋律是由弦乐器演奏的。 第三段:主题旋律是由全乐队加定音鼓乐器演奏的, 4.体验变奏方法之四——变化调式。 ①教师引领学生按照学案上的提示,将刚才熟唱的主题旋律转换成小调式,写出旋律并演唱。 ②学生根据学案的提示尝试完成并演唱 5.归纳总结变奏曲及变奏曲式。 【设计意图】教师在采用不同的方法手段,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在深度的音乐实践活动中,对各种音乐要素的变化加以充分体验和感受,清楚地认识到作品中所运用的不同的变奏手法。 (四)完整聆听《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 1.教师播放音乐,要求学生记录变奏的顺序。 2.学生聆听音乐,记录出现的变奏顺序。 主题+变奏一(附加旋律)+变奏二(变化调式)+变奏三(变化节奏)+变奏四(变化音色)+主题 3.介绍作曲家海顿 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被称为“交响乐之父”。确立了交响乐的规范,形成典型的古典交响曲模式——四个乐章:快板奏呜曲式一慢板变奏曲式一快板小步舞曲一快板曲终, 【设计意图】使学生能在完整聆听音乐的过程中,听辨出四个变奏方法的顺序,验证他们对几种变奏方法是否掌握,借此适时让学生了解海顿对交响乐的重要贡献。 (五)总结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特点 1,总结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特点 和声相对简单、力度变化简单、速度相对稳定、结构严谨规范。 2.聆听两个音乐片段,学生从中辨别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本课的欣赏教学活动,在让学生学习了解变奏手法及变奏曲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简要总结古典主义的风格特点,并检验学生学习的效果。

点击查看答案

第8题

材料一:“一分钟”[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31—33页] 材料二:“认识钟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91—95页] 材料三:“站立起来的中国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第58—63页] 请在上述材料中任选其一,就课堂教学目标及某一教学环节(譬如课堂导入、讲授新知等)进行教学设计。

点击查看答案

第9题

将文章第二、三段翻译成现代汉语。2.根据上述材料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要求,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说明依据。3.依据教学目标设计本篇课文的教学过程,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完成问题。韩愈《马说》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单元导语本单元所选的古诗文,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或写景,或状物,或咏史,或书写人生志趣,或表现亲朋情谊,无不浸透着作者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刻感悟和深入思考,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和理想人格的追求。学习本单元,要注意在大致读懂课文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体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了解古人写景、叙事、议论的艺术,体会语言运用的妙处;积累常见文言词语,增强语感。课文导语伯乐相马的故事古已有之,韩愈借千里马的遭遇发不平之音,激起古今许多有才之士的共鸣。你读了这篇课文以后有什么感想呢?《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要求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欣赏文学作品,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学生情况八年级,班级人数50人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条件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幻灯片,播放视频、音频文件等。

1.将文章第二、三段翻译成现代汉语。2.根据上述材料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要求,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说明依据。3.依据教学目标设计本篇课文的教学过程,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点击查看答案

第10题

材料一:“角的初步认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8—42页] 材料二:“What’S the Matter,Mike? Part B”[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PEP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下册Unit2 Part B Let’S learn(Pair work)] 材料三:“秋天的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42—47页] 请在上述材料中任选其一,就课堂教学目标及某一教学环节(譬如课堂导入、讲授新知等)进行教学设计。

点击查看答案
热门考试 全部 >
相关试卷 全部 >
账号:
你好,尊敬的上学吧用户
发送账号至手机
密码将被重置
获取验证码
发送
温馨提示
该问题答案仅针对搜题卡用户开放,请点击购买搜题卡。
马上购买搜题卡
我已购买搜题卡, 登录账号 继续查看答案
重置密码
确认修改
谢谢您的反馈

您认为本题答案有误,我们将认真、仔细核查,
如果您知道正确答案,欢迎您来纠错

警告:系统检测到您的账号存在安全风险

为了保护您的账号安全,请在“上学吧”公众号进行验证,点击“官网服务”-“账号验证”后输入验证码“”完成验证,验证成功后方可继续查看答案!

微信搜一搜
上学吧
点击打开微信
警告:系统检测到您的账号存在安全风险
抱歉,您的账号因涉嫌违反上学吧购买须知被冻结。您可在“上学吧”微信公众号中的“官网服务”-“账号解封申请”申请解封,或联系客服
微信搜一搜
上学吧
点击打开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