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多选题]

课程内容、教学内容、教材内容之间的关系是 ()

A.课程内容是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的上位。

B.教材内容是承载课程内容与教学内容之间关系。

C.教学内容是教材内容的教学化。

D.三个内容都是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查看答案
如搜索结果不匹配,请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您可能会需要:
您的账号:,可能会需要:
您的账号:
发送账号密码至手机
发送
更多“课程内容、教学内容、教材内容之间的关系是 ()”相关的问题

第1题

培训教材和培训课程之间的关系是:( )。

A.培训教材是依据培训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计的、开发的

B.培训课程是依据培训教材内容设计和开发的

C.培训课程是依据培训教材的教学目标设计的

D.培训教材是培训课程内容和形式的具体化

E.培训课程是培训教材内容的具体化

点击查看答案

第2题

掌握学科教材结构是指( )。

A.把握课本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B.把握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C.在研究学生和教材的基础上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D.把握特定阶段学科知识的内容及其构成关系

点击查看答案

第3题

在感知教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所感知的内容同课程内容联系起来,进行思维加工,形成科学的概念,从而对所学的东西达到全面的本质的认识,这是教学过程( )阶段。

A.感知教材

B.理解教材

C.巩固教材

D.运用教材

点击查看答案

第4题

体育课程改革的趋势是:完善课程体制,增强体育课程方案的适应性;课程的教学功能与育人功能紧密联系;开发课程种类,优化课程结构;课程教材的国际性;课程内容组织现代化、生活化;课程评价强调促进学生发展。( )

A.正确

B.错误

点击查看答案

第5题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

材料一《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中关于交变电流的要求是:知道交变电流,能用函数表达式和图象描述交变电流。

材料二下面是人教版3—2第五章第l节“交变电流”的教材内容片段。

交流电的产生:教学用发电机产生的电流,大小和方向都在不断地变化,是一种交变电流。

图5.1—3是交变发电机的示意图。为了清楚,图中只画出了一砸线圈。线圈的AB边连在金属滑环K上,CD边连在滑环L上,导体做的两个电刷E、F分别压在两个滑环上,线圈在转动时可以通过滑环和电刷保持与外电路的连接。

图5.1—3交流发电机的示意图

假定线圈沿逆时针方向匀速运动,如图5.1—3甲至丁。我们考虑下面几个问题。

1.图5.1—3中.圈由甲转到乙的过程中.AB边中电流向哪个方向流动?

2.圈由丙转到丁的过程中.AB边中电流向哪个方向流动?

3.当线圈转到什么位置时线圈中没有电流.转到什么位置时线圈中的电流最大?

4.大致画出通过电流表的电流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从E经过负载流向F的电流记为正。反之为负。在横坐标上标出线圈到达甲、乙、丙、丁几个位置时对应的时刻。

材料三教学对象为高中二年级学生.已学过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任务:(1)简述正弦交变电流的有效值与最大值之间的关系。(4分)

(2)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交变电流”学习内容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求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不少于300字)(24分)

点击查看答案

第6题

案例:

以下是初中美术“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模块,本课选自教材《家乡的春天》的教学片段。在初中色彩知识课程中属于基础阶段。请仔细阅读并回答问题。

1.授课对象:初一年级学生

2.教学目标:学习、掌握色彩基础知识;通过学习,了解色彩的情感功能。

3.教学活动片段一:在春游活动中,教师借助自然环境资源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色彩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探究。学生在此过程中,在和教师的积极交流、互动中获取色彩基础知识。

高原春天的原野上,一片生机盎然。各色花朵竞相开放。教师利用春游的机会结合“家乡的春天”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观察各种不同颜色花卉间形成的色彩关系。提出“为什么紫色和黄色放在一起特别鲜艳”,引出了有关色彩本质特征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探讨。启发学生利用现有的资源——各色花朵树叶,有针对性地选择色彩进行摆放、组合,形成不同的色彩关系,在此过程中教师只作点拨、指导,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探究、获取知识。

教学活动片段二:在色彩课堂教学中,为了更有效地让学生学习并掌握色彩的情感功能,教师以音乐为媒介。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轻松地理解、感悟色彩的情感功能。

情感是无形的抽象概念。色彩则是可视的具体现象。在教学中要把二者联系起来,让学生理解并学会运用色彩表达自己的情感,为此,教师通过多媒体播放低沉的大提琴曲《天鹅》和高亢的《丰收锣鼓》的音乐片段,同时在大屏幕上按音乐的旋律节奏轮转展示与之相应的色彩图片,如:和《天鹅》相对应的是冷色,和《丰收锣鼓》相对应的是暖色。音乐结束后,教师借助大屏幕展示的色彩图像.引导学生认识强化音乐的旋律、节奏与人的情绪和情感的联系,与色彩的冷暖关系的联系。分析讲解色彩所具有的情感功能,使学生较客观、轻松地理解情感和色彩的关系,并会运用色彩表现自己的情感。

(1)案例中的教学活动方式与新课标中“课程资源”的关系是什么?

(2)结合新课程理念分析上述案例中教师的教学模式。

点击查看答案

第7题

阅读关于“聚落与环境”的图文资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内容标准要求:“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材料二某版本教科书中关于“聚落与环境”的内容。

聚落与环境

世界上的人们居住在不同的地方,有些人住在乡村,有些人住在城市。我们把人们的这些聚居地——乡村和城市.统称聚落。

乡村一般规模较小.主要有农村、牧村、渔村等不同类型。居住在乡村的人们一般从事耕作、放牧、捕鱼等生产活动。城市规模较大,居住在城市里的人们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

由于劳动生产方式的差异,乡村和城市的景观有较大的差异(图4.12)。

聚落的形成与环境密切相关。一般来讲,在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方比较容易形成聚落。图4.13中列出了一些有利于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条件。

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平原地区或河口、沿海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则少有或没有聚落。

世界上的自然环境千差万别,聚落的形态也各不相同。有的聚落在平原地区聚集呈团块状(图4.14),有的聚落沿着河流、山麓、谷地等呈条带状(图4.15)。

要求:

(1)分析本课的教学重、难点。(8分)

(2)依据教学重、难点和教材内容,设计教学过程要点。(16分)

点击查看答案

第8题

【多选题】熟悉教材需要做到?

A、①了解教材编者意图,清楚课程标准如何具体体现在教材中;

B、②了解不同年级教材内容安排及知识间的逻辑关系,了解各册教材主要涵盖内容;

C、③了解不同教学内容对学生的特定培养任务,了解学生能力和技能是形成梯度;

D、④熟悉教材的体例特点等等。

点击查看答案

第9题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

材料一《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杠杆”的内容标准为:知道简单机械。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材料二某版本物理教材“杠杆”一节中为“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设计了如下实验: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如图l2.1—2,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在不挂钩码时,保持水平并静止,达到平衡状态。

1.给杠杆两端挂上不同数量的钩码,移动钩码的位置,使钩码重新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时杠杆两端两侧受到的作用力等于各自钩码所受的重力。

2.设右侧钩码对杠杆施的力为动力F1,左侧钩码对杠杆施的力为阻力F2;测出杠杆平衡时的动力臂厶和阻力臂12;把l2、f2、ll、Z2的数值填入表格中。

改变动力Fl和动力臂Zl的大小,相应调节阻力F2和阻力臂22,再做几次实验。

分析表中的数据,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材料三教学对象为初中二年级学生,已学过力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规律。

任务:

(1)简述杠杆的定义,并写出杠杆的平衡条件。(4分)、

(2)根据上述材料,完成“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教学设计,其中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不少于300字)(24分)

点击查看答案
热门考试 全部 >
相关试卷 全部 >
账号:
你好,尊敬的上学吧用户
发送账号至手机
密码将被重置
获取验证码
发送
温馨提示
该问题答案仅针对搜题卡用户开放,请点击购买搜题卡。
马上购买搜题卡
我已购买搜题卡, 登录账号 继续查看答案
重置密码
确认修改
谢谢您的反馈

您认为本题答案有误,我们将认真、仔细核查,
如果您知道正确答案,欢迎您来纠错

警告:系统检测到您的账号存在安全风险

为了保护您的账号安全,请在“上学吧”公众号进行验证,点击“官网服务”-“账号验证”后输入验证码“”完成验证,验证成功后方可继续查看答案!

微信搜一搜
上学吧
点击打开微信
警告:系统检测到您的账号存在安全风险
抱歉,您的账号因涉嫌违反上学吧购买须知被冻结。您可在“上学吧”微信公众号中的“官网服务”-“账号解封申请”申请解封,或联系客服
微信搜一搜
上学吧
点击打开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