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单选题]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发展到休克时,下述哪一种机制是错误的?()

A.广泛微血栓形成,微循环障碍引起休克

B. Ⅻ因子激活,激肽生成增多使小动脉扩张引起休克

C. DIC引起出血,致循环血量减少,发生休克

D.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加重微血管扩张,发生休克

E. 发生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查看答案
如搜索结果不匹配,请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您可能会需要:
您的账号:,可能会需要:
您的账号:
发送账号密码至手机
发送
更多“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发展到休克时,下述哪一种机制是错误的?()”相关的问题

第1题

关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下列不正确的说法是()

A. 引起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病因大致分为使血管内皮广泛损伤的因素和使组织损伤的因素两类

B. 引起血管内皮损伤的因素最常见的是败血症、内毒素血症等严重感染性疾病

C. 引起组织损伤的因素最常见的是低血压、休克等

D.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期,即高凝血期、消耗性低凝血期、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简称纤溶)亢进期

E. 羊水栓塞、胎盘早剥等可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使血液处于高凝血状态

点击查看答案

第2题

感染性休克病人易出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及()。
点击查看答案

第3题

晚期休克并发皮肤及消化道出血疑有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时,不宜使用下列哪种药物()

A. 氨甲苯酸

B. 肝素

C. 潘生丁

D. 阿司匹林

E. 止血剂

点击查看答案

第4题

重度休克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诊断依据中,不包括()

A. 出现出血、血栓、溶血等表现

B. B.血小板<8×109/L、凝血时间(试管法)异常,高凝状态<3分钟,低凝状态>12分钟

C. C.早期表现为纤溶亢进:①凝血酶结时间>25秒;②3P试验阳性;③优球蛋白溶解时间<2小时;④全血块溶解时间>2小时

D. D.HCO-3<21mmol/L,pH<7.35,CO2CP、SB、BB、BE均降低,血清Cl-、K+升高

E. E.红细胞形态呈盔形或三角形或碎片状、凝血酶原时间比正常对照延长3秒以上、纤维蛋白原减少

点击查看答案

第5题

重度休克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诊断依据中,不包括()

A. 出现出血、血栓、溶血等表现

B. B.血小板<8×109/L、凝血时间(试管法)异常,高凝状态<3分钟,低凝状态>12分钟

C. C.早期表现为纤溶亢进:①凝血酶结时间>25秒;②3P试验阳性;③优球蛋白溶解时间<2小时;④全血块溶解时间>2小时

D. D.HCO-3<21mmol/L,pH<7.35,COCP、SB、BB、BE均降低,血清Cl-、K+升高

E.红细胞形态呈盔形或三角形或碎片状、凝血酶原时间比正常对照延长3秒以上、纤维蛋白原减少

点击查看答案

第6题

重度休克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诊断依据中,不包括()。

A. 出现出血、血栓、溶血等表现

B. 血小板<8×109/L、凝血时间(试管法)异常,高凝状态<3分钟,低凝状态>12分钟

C. 早期表现为纤溶亢进:①凝血酶结时间>25秒;②3P试验阳性;③优球蛋白溶解时间<2小时;④全血块溶解时间>2小时

D. HCO3-<21mmol/L,pH<7.35,CO2CP、SB、BB、BE均降低,血清Cl-、K+升高

E. 红细胞形态呈盔形或三角形或碎片状、凝血酶原时间比正常对照延长3秒以上、纤维蛋白原减少

点击查看答案
热门考试 全部 >
相关试卷 全部 >
账号:
你好,尊敬的上学吧用户
发送账号至手机
获取验证码
发送
温馨提示
该问题答案仅针对搜题卡用户开放,请点击购买搜题卡。
马上购买搜题卡
我已购买搜题卡, 登录账号 继续查看答案
重置密码
确认修改
谢谢您的反馈

您认为本题答案有误,我们将认真、仔细核查,
如果您知道正确答案,欢迎您来纠错

警告:系统检测到您的账号存在安全风险

为了保护您的账号安全,请在“上学吧”公众号进行验证,点击“官网服务”-“账号验证”后输入验证码“”完成验证,验证成功后方可继续查看答案!

微信搜一搜
上学吧
点击打开微信
警告:系统检测到您的账号存在安全风险
抱歉,您的账号因涉嫌违反上学吧购买须知被冻结。您可在“上学吧”微信公众号中的“官网服务”-“账号解封申请”申请解封,或联系客服
微信搜一搜
上学吧
点击打开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