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主观题]

课程设计的任务有()。

A. 教学进度的安排

B. B.培训教材的选择

C. C.课程形式的确定

D. D.教学目标的确定

查看答案
如搜索结果不匹配,请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您可能会需要:
您的账号:,可能会需要:
您的账号:
发送账号密码至手机
发送
更多“课程设计的任务有()。”相关的问题

第1题

课程设计的任务有()。
A.教学进度的安排

B.培训教材的选择

C.课程形式的确定

D.教学目标的确定

点击查看答案

第2题

企业培训课程的备课任务是要研究大纲.教材.依据教学目标.课程内容.教材和学员的具体情况设计和编写教学方案。备课要明确的目的任务有:( )。

A.知识性目标

B.能力性目标

C.思想性目标

D.社会性目标

E.行为性目标

点击查看答案

第3题

提交课程设计的讲义 本课程内容是关于数据处理的技术,...

提交课程设计的讲义 本课程内容是关于数据处理的技术,教学中主要采用了MySQL数据库技术来管理和处理数据,以课程管理系统数据库案例为主线,重点讲解了数据库设计、基础知识、MySQL数据库编程知识等,以案例实现为载体,以不同的章节完成不同的操作任务为理念,引导学生了解和学习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设计、MySQL的数据库、表、SQL查询、备份和恢复,从而使学生能够具备利用数据库进行数据的基本管理开发和处理能力。 本课程内容丰富、讲解深入通俗易懂、步骤详细、资料丰富,学生能快速上手。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了MySQL知识和项目实训的合二为一。基于本课程的特点和教学内容,本课程成绩评定方法如下,具体分为以下2个部分: 1.所有到勤、课堂测验和课堂作业,都计入平时成绩,平时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50%; (1)到勤统计共23次;每次课开始几分钟内,都会签到。 (2)课堂测验统计共22次;课堂作业统计共22次。课程实际教学23次,每次课的任务中都结合了讲授的内容,都有课堂测验(客观题)和课堂作业(主观题)两部分,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需要结合视频、课件和实际操作才能完成。且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2.期末测试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50%。采用课程设计的方式,每人自选内容,可以选取自己认为最重要的或体会最深的小节、知识点或命令使用技巧等做汇报,需要在规定的一日内完成。要求每两人不可汇报相同内容,每人制作讲解讲义,并录制10-15分钟的汇报视频。在慕课平台和QQ群中提交讲解讲义和汇报视频。 期末成绩采用百分制: 选取内容的难度与价值(共10分): 课程中有难度、经常使用的很重要的内容;(10分) 课程中较重要、较有难度的内容;(8分) 课程中不太重要、没有难度的内容。(6分) 汇报内容的讲义(共40分): 内容完全正确、全面详实、案例恰当;(40分) 内容基本正确、较全面详实、案例较恰当;(35分) 内容有少量错误、不够全面、案例不太恰当;(30分) 内容有很多错误、案例不恰当;(20分) 内容太少、缺少案例。(10分) 汇报的视频(共50分): 讲解流利、语义完全正确、案例恰当,时长够10分钟;(50分) 讲解基本正确、案例较恰当,时长够10分钟;(40分) 讲解有少量错误、案例不太恰当;或时长8-10分钟;(30分) 内容有很多错误、案例不恰当;或时长不够8分钟;(20分) 内容太少、缺少案例。或时长不够5分钟。(10分)

点击查看答案

第4题

阅读关于“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的资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的内容标准要求:“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材料二人教版教科书中关于“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的内容。

人口为什么要迁移?人口迁移究竟受哪些因素的影响?人口是否从某一个地区迁移到另外一个地区,要看迁入区是否有吸引力,而这种吸引力可能因环境或个人的价值观的变化而变化。一般认为,人口迁移是人们对特定环境中一系列自然的、经济的和社会的因素的综合反映。

地区之间自然环境的差异,以及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口迁移有重要的影响。在影响人口迁移的各种自然环境的因素中,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等是最主要的。自然灾害有时也会促发人口的迁移。20世纪80年代非洲撒哈拉地区的大干旱造成成千上万的环境难民。在历史上各个时期,世界各地都出现过因旱涝、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引起的大规模移民的现象。 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等是主要的因素。不论是过去几个世纪具有历史意义的人口向新大陆的迁移,还是如今人口频繁地从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的迁移,都是为了寻求更多的改善物质生活条件的“机会”,获得更好的经济待遇,改善个人及家庭生活。

政治、文化等社会因素对人口迁移有着特殊的影响,其中政策、社会变革、战争和宗教等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历史上的两次世界大战和地区性武装冲突都促进人口发生迁移,1947年的印巴分治促使上千万穆斯林从印度迁往巴基斯坦。

在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多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着主导作用,但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要求:

(1)针对课标要求,试对本节课教学给出活动建议。

(2)依据活动建议和教材的知识组成,设计教学过程要点。

点击查看答案

第5题

阅读关于“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的资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材料一《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要求:“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材料二人教版教科书中关于“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的内容。人口为什么要迁移?人口迁移究竟受哪些因素的影响?人口是否从某一个地区迁移到另外一个地区,要看迁入区是否有吸引力,而这种吸引力可能因环境或个人的价值观的变化而变化。一般认为,人口迁移是人们对特定环境中一系列自然的、经济的和社会的因素的综合反映。地区之间自然环境的差异,以及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口迁移有重要的影响。在影响人口迁移的各种自然环境的因素中,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等是最主要的。自然灾害有时也会促发人口的迁移。20世纪80年代非洲撒哈拉地区的大干旱造成成千上万的环境难民。在历史上各个时期,世界各地都出现过因旱涝、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引起的大规模移民的现象。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等是主要的因素。不论是过去几个世纪具有历史意义的人口向新大陆的迁移,还是如今人口频繁地从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的迁移,都是为了寻求更多的改善物质生活条件的“机会”,获得更好的经济待遇,改善个人及家庭生活。政治、文化等社会因素对人口迁移有着特殊的影响,其中政策、社会变革、战争和宗教等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历史上的两次世界大战和地区性武装冲突都促进人口发生迁移。1947年的印巴分治促使上千万穆斯林从印度迁往巴基斯坦。在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多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着主导作用。但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针对课标要求,试对本节课教学给出活动建议

点击查看答案

第6题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关于“原子结构”的内容要求为:“了解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历史以及有关经典实验。”

材料二某版本高中物理教科书关于“a粒子散射实验”的教学内容如下:

a粒子是从放射性物质(如铀和镭)中发射出来的快速运动的粒子,带有两个单位的正电荷,质量为氢原子质量的4倍、电子质量的7300倍。

1909年,英籍物理学家卢瑟福指导他的学生盖革和马斯顿进行a粒子散射实验的研究时,所用仪器的俯视图如图18.2—2所示。R是被铅块包围的a粒子源,它发射的a粒子经过一条细通道,形成一束射线,打在金箔F上。M是一个带有荧光屏S的放大镜,可以在水平面内转到不同的方向对散射的d粒子进行观察。被散射的仅粒子打在荧光屏上会有微弱的闪光产生。通过放大镜观察散光就可以记录在某一时间内向某一方向散射的a粒子数。从a粒子源到荧光屏这段路程处于真空。

当a粒子打到金箔时,由于金原子中的带电粒子对a粒子有库仑力作用.一些a粒子的运动方向改变,也就是发生了a粒子的散射。统计散射到各个方向的a粒子所占的比例。可以推知原子中电荷的分布情况。

(1)简述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内容。

(2)结合所给材料,完成“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的教学设计,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过程。

点击查看答案

第7题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关于“电感和电容”的内容要求为:“通过实验,了解电容器和电感器对交变电流的导通和阻碍作用。”

材料二某版本高中物理教科书关于“电感和电容对交变电流的影响”有如下演示实验:

如图5.3—1,把带铁芯的线圈1与小灯泡串联起来,先把它们接到直流电源上,再把它们接到交流电源上。取直流电源的电压与交流电压的有效值相等。观察两种情况下灯泡的亮度。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如图5.3—4,把白炽灯和电容器串联起来,先把它们接到直流电源上,再把它们接到交流电源上。观察灯泡的发光情况。

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材料三教学对象为高中二年级学生,学生已经学习了交变电流等知识。

(1)简述电感和电容对交变电流的影响。

(2)结合所给材料,完成“电感和电容对交变电流的影响”的教学设计,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过程。

点击查看答案

第8题

阅读关于“等高线地形图”的图文资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内容标准要求:“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材料二某版本教科书中关于“等高线地形图”的内容。

等高线地形图

地球表面有高山.有低地,地表的高低起伏常用等高线地形图来表示。等高线地形图是怎样绘制的?首先要了解海拔与相对高度。

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作海拔。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叫作相对高度。例如,图1.34中,甲地的海拔为1 500米,乙地海拔为500米,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为1 000米。

在地图上,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图1.35)。在等高线上标有海拔数值,如100米、200米。这种用等高线表示地形的地图,叫作等高线地形图。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可以判断坡度的陡缓,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通过等高线的特征,还可以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和陡崖等常见的地形部位。

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叫作等深线。从等深线上所标注的深度,可以看出海洋的深浅;从等深线的疏密状况,可以看出海底坡度的大小。

——摘自某版本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

要求:

(1)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9分)

(2)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设计教学过程要点。(15分)

点击查看答案

第9题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焦耳定律”的内容要求为:“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焦耳定律,用焦耳定律说明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材料二义务教育九年级物理某版本教科书“焦耳定律”一节,关于“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热的多少跟什么因素有关”的演示实验如下:

如图l8.4-2所示,两个透明容器中密封着等量的空气,U形管中液面高度的变化反映密闭空气温度的变化。两个密闭容器中都有一段电阻丝,右边容器中的电阻比较大。两容器中的电阻丝串联起来接到电源两端,通过两段电阻丝的电流相同。通电一定时间后,比较两个U形管中液面高度的变化。你看到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如图18.4-3所示,两个密闭容器中的电阻一样大,在其中一个容器的外部,将一个电阻和这个容器内的电阻并联,因此通过两容器中电阻的电流不同。在通电时间相同的情况下,观察两个U形管中液面高度的变化。你看到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材料三教学对象为义务教育九年级学生,已学过欧姆定律等内容。任务:

(1)简述焦耳定律的内容。(4分)

(2)根据上述材料,完成“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热的多少跟什么因素有关”学习内容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求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过程(要求含有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可以采用表格式或叙述式)等。(24分)

点击查看答案

第10题

阅读关于“地理差异显著”的图文资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内容标准要求:“运用资料比较区域内的主要地理差异”。

材料二某版本教科书中关于“地理差异显著”的内容.

地理差异显著

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人文现象千姿百态。如果作一次穿越我国之旅.无论选择哪个方向,不仅能欣赏丰富多彩的地理景观,而且能感受我国显著的地理差异。

自南往北,纬度逐渐升高,气温逐渐降低。南部的海南岛长夏无冬,四季鲜花盛开、瓜果飘香;北部的黑龙江长冬短夏,一年中有近半年天寒地冻.银装素裹。

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距海越来越远,降水越来越少。东南沿海地区湿润的环境下山清水秀;西北内陆地区干早的环境下沙漠、戈壁广布。

自西向东,我国地势呈阶梯状分布,逐级下降。位于西部第一级阶梯上的青藏高原地高天寒,雪峰连绵;位于东部第三级阶梯上的长江三角洲地势低平,温暖湿润。

从图5.1可以看出,我国气温、降水、地势的分布呈现有规律的变化.反映了我国自然环境的差异显著。

在自然环境差异的基础上,人类活动也呈现明显的差异。例如,我国农业具有西牧东耕、南稻北麦的分布特点;人口、城市、交通线表现为东密西疏的分布特点;经济发展水平东部高。西部低。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国各地形成了富有地方风情的生活习俗和文化传统(图5.2)。

要求:

(1)如果让你教授本课,你将采用哪种教学策略?(8分)

(2)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设计教学过程要点。(16分)

点击查看答案
热门考试 全部 >
相关试卷 全部 >
账号:
你好,尊敬的上学吧用户
发送账号至手机
密码将被重置
获取验证码
发送
温馨提示
该问题答案仅针对搜题卡用户开放,请点击购买搜题卡。
马上购买搜题卡
我已购买搜题卡, 登录账号 继续查看答案
重置密码
确认修改
谢谢您的反馈

您认为本题答案有误,我们将认真、仔细核查,
如果您知道正确答案,欢迎您来纠错

警告:系统检测到您的账号存在安全风险

为了保护您的账号安全,请在“上学吧”公众号进行验证,点击“官网服务”-“账号验证”后输入验证码“”完成验证,验证成功后方可继续查看答案!

微信搜一搜
上学吧
点击打开微信
警告:系统检测到您的账号存在安全风险
抱歉,您的账号因涉嫌违反上学吧购买须知被冻结。您可在“上学吧”微信公众号中的“官网服务”-“账号解封申请”申请解封,或联系客服
微信搜一搜
上学吧
点击打开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