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题
第1题在采访时,做到基本事实真实和整体真实即可,细节无所谓。
第2题新闻的真实程度与人们对新闻事件认识的深入程度成反比。
第3题尽可能采访到被批评对象,尊重其辩护、辩解的权利。若经过努力仍没有采访到某一方,应在稿件中加以说明。
第4题采访是获取新闻素材的直接来源和首要方式,严谨细致的采访是防止新闻失实的第一道防线。
第5题新闻记者可以直接使用网络信息源。
第6题传媒公信力的建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却可能在一夜之间被摧毁。
第7题虚假新闻和失实报道都是主观原因造成的。
第8题对于口头传播的新闻,由“谁说的”来衡量新闻的可信性。
第9题新闻价值的五要素包括时新性、重要性、显著性、刺激性和趣味性。
第10题“同学们纷纷表示:‘他平日里非常乐意帮助同学,他是我们的好班长。’”此句的引语使用没有错误。
第11题在突发性新闻事件中,跟进调查是了解事实真相的基本态度。
第12题为证明事实铁证如山,记者可以在手法上加大事件的冲突要素。
第13题虚假失实新闻将严重影响我国媒体在国际话语竞争力方面的表现,进而影响到我们的文化软实力建设战略。
第14题为了制造轰动效应,可以对报道对象的事迹任意拔高。
第15题新闻作者的署名,不是新闻事实的组成部分。
第16题在采写涉及双方争议的新闻时,记者不能只对一方偏听偏信,而要给予他们同等的表达看法的报道份额。
第17题一篇报道中多次使用某消息源的话语时,第二次开始可以不用全称,只用姓名即可。
第18题在新闻报道中,观点可以被描述成事实呈现给受众。
第19题援引其他媒体信息时,须注意选择最初媒体来源,也可以从二手新闻转述。
第20题新闻的品质与新闻记者的整体形象息息相关。
第21题“刻板印象”是由于大众传媒对一定社会群体、社会组织等的长期片面、歧视性、不平衡报道而形成的。
第22题新闻报道中出现部分内容失实不属于虚假失实新闻。
第23题虚假失实新闻更广泛的受害者是受众。
第24题夹叙夹议的报道手法,可以使报道更客观、准确地记录新闻事件的过程。